首页  /  视频华大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华大概况     新闻资讯     党团工作     教务教学     院系设置     招生就业     校长在线     网络服务
 
 
 
党团工作
   党建动态    党务知识    党员教育     党员发展     共青团工作  
走 出 黄 土 地
2012-06-03

校长在升旗仪式上作重要讲话

献给有志自立的华西学子:

走  出  黄  土  地
 
西安华西大学王明亮校长的矢志教育三部曲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了一部电视剧《我叫王土地》,主要反映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内蒙古河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商兼水利专家王同春,人称王土地的传奇人生。他从河北到内蒙开垦土地,心里想着让所有的农民都有地种,让天下所有穷人都有饭吃。他历尽艰辛,创造了内蒙古“塞外江南”的河套胜景。 富庶后仍不忘广赈天下,他奋斗了一生,光荣了一生。
    一辈子只为一件事——让所有的农民有地种,让天下的穷人有饭吃。王土地做到了。凑巧的是,最近还有一部叫《走出黄土地》的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陕北山村老师王子明,在山区艰辛办学的历程。王子明把自己的心献给了山里的娃娃,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卖了妻子唯一的陪嫁手镯,给学生买回课本;卖掉了自行车,给学生买回工具书;拿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奖金,给学校买回彩电。而这一切并不是编剧杜撰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走出黄土地》剧中人王子明的原型是延安延长县下西渠小学校长王思明。他30多年扎根山区办教育,抱定“无论如何不能误了娃儿们”的决心和信念,一边克服重重困难认真搞教学,一边领着学生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艰苦创业30多年,三迁校址,四修校舍,用他无私的爱为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
    在西安华西大学也有这样一位“王土地”式的传奇人物,他励志一生只为教育,心里想着让所有的贫困有志青年都能上得起大学;他是我们身边的“王思明”,是他,让更多自立上进的西部贫困有志学子圆了大学梦。他就是西安华西大学校长王明亮。
    4月8日,在华西大学第19届毕业典礼期间的一场升旗仪式上,面对上万学子、应届毕业生和前来参会的中学校长、参会嘉宾,王明亮校长深情回顾了自己25年来矢志办学的人生教育三部曲。  
 
办一所让贫困有志青年上得起的大学
    王明亮,1968年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市延川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5年前,他从延川的那个小村庄走出来,他没有就读自己考上的那所公办大学的教育专业,而是选择了一所民办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学了英语师范专业。毕业后他以全校综合考试第一名的成绩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校团委副书记、教务科长、校区主任。在任校基础部主任期间,学校日常工作,包括教学、教务、学生管理、后勤、招生等都由他负责,他成了院长的得力助手,也成为民办院校中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名优秀党员。 
    每当看到因交不起学费或因生活困难而放弃大学学业的学生,他都感同身受。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为了求学,每周翻山越岭,背着干粮步行90华里走到中学读书。他深知农家子弟上学的不易,更了解贫困农家子弟上学的艰难。民办教育领域13年摸爬滚打的实践后,他长了经验和胆识,但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于是他萌生了独立创办民办大学,让更多农村贫困青年上大学的念头。
    2002年,他倾其所有,东借西凑,终于挑起西安华西大学校长的重任。他说:“从做华西大学校长的那一刻开始,我人生的第一个梦就开始了!我要做怎样的一个大学校长,我要办怎样的一所大学?——我要办一所穷人能上得起的大学,一所老百姓信得过的大学。虽然没有选择公办统招的教育专业,但我要把教育作为终身的事业。这也是我人生办学的第一部曲。”
      办一所从精神思想上扶贫的大学
    作为民办大学最年轻的校长,上任之初,经过市场调研和深思熟虑,他明确提出“教育扶贫、信贷助学、诚信至上、自立为本”的办学新理念。在学校探索发展的道路上他又相继提出强己、富家、兴国和用先进文化育人的办学思想。五年前,面对学生的教育培养问题,他提出了不仅要教育扶贫、严谨管理、社会实践,更主要的是从精神思想的层面上,综合培养合格优秀的当代大学生。为此,他提出了华西大学培养学生的六个标准。第一,把锻炼学生的体质作为第一堂课。第二,注重学生形象礼仪的培养,使其端庄得体。第三,锻炼学生具备上台演讲、阐述自己思想的能力。第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精通专业,稳定就业。第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等现代化技能。第六,促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等实现自立。他说:“我的奋斗目标是让90%的学生达到这一标准。”
    办学十年,华西大学坚持教育扶贫,扶助贫困青年六万多人,已经拥有向阳人文校区、红河生态校区,杨凌现代化校区和江苏昆山实训四大校区,无论是从占地面积上还是从学生的容纳量上都属于本行业一流的民办高校。在学历层次上,学校拥有本科、专科、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能以及中专教育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模式。而相对于这些其他高校基本上都会有的优势,华西大学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培养。
在办学的过程中,王校长把教育扶贫的思想逐步上升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他最早提出教育扶贫不光是金钱和物质上的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上的扶贫,是知识、技能和体能上的全面扶贫。精神扶贫是根本,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自立自强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努力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华西大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年轻学子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广大学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因经济的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要不怕吃苦勇于奋斗,从心理上、从根本上挖掉“穷根”。
    他说:“如何把教育做好?有两个标准——让所有的华西学子都有靠自己站起来的信念;让华西所有的毕业生心中都存有信仰。”这是王校长人生办学的第二个梦,也是他现在一直在做的事。他把自己比喻成一百年前到内蒙开荒的王土地,他说:“我就是王教育,终身只为教育。”这是他人生办学的第二部曲。
                                    
用延安精神培养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大学生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王明亮也不例外。在实现他教育梦想的过程中他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十年来,他经常告诫自己,校长不只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责任。为此他暗下决心,做不出个样子来决不回家,先立业后成家,在校人数达不到1万他就不结婚。
    2005年做华西大学校长的第三个年头,他踏上了回老家的路。自陕北黄土地走出来十几年没有回过家,谈到这儿时他说:“老家的山路还是以前的山路,村子还是以前的村子,但是人少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秘书问我:‘校长,你十几年没回家,进村后遇到的第一个人你还会认识吗?’远远地,田地里有一老农佝偻着腰在劳作。走近,我定睛一看,竟然是我的老父亲。这是我离家十几年后第一次见到我的老父亲。”
    为了办学,为了教育事业,多少年他舍弃了自己原本可以拥有的小家的快乐,直到38岁他才成家,那年华西大学在校生首次突破上万人。他说:“2007年2月26日,我结婚了。那一年的我三十八岁了,一个真正的王老五结婚了。当时在政府宴会厅举办婚礼时,还引起了误会,被省政府大院值班的老同志误认为这个年轻的大学校长在娶第几房太太。”这件事,他讲得诙谐幽默,引发了在场师生的一阵笑声,但是大家都知道,诙谐幽默背后承载的是他和他带领的教育团队数年的艰辛和付出。
    要干成一件事必须付出代价;要干成一件大事,必须付出超常的代价;要干成一件公益性的大事,必须讲思想,必须依托大家;要发展壮大华西大学,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核心力量,更需要每个学子、每位老师与社会大众的关注与支持。搞事业不能靠体力,必须靠智慧;不能靠一个人,必须靠大家;不能靠小团队,必须靠大联合。所以,从2011年开始,华西大学创造性的提出大教育、大联合、大发展。他说:“我们要弘扬延安精神,在华大的校园里弘扬延安精神,在全国上千所中学倡导和弘扬延安精神,华西大学就是要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要让广大学子知道:华西大学在干什么——弘扬延安精神,培养新时代自立自强的大学生,让所有的贫困有志青年靠自己的能力站起来!我们办学多年,现在终于找到了这个法宝,那就是延安精神,自立自强,这是思想的升华,也是我们探索多年办学理念的高度提升。这也是我人生办学的第三部曲。”
    毕业典礼的升旗仪式上,王明亮校长,这位华西教育的扛旗人,深情地叮嘱即将离开母校的学子们:“今天很多同学即将毕业,将要面临现实的选择和社会的历练了。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在现实生活中要继续锤炼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最终靠自己完全站起来,去实现你们的人生价值!”
    又一批的毕业生即将离开,又一届的华西学子即将走出校门,他们来自黄土地,如今,他们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地走出了这片黄土地,走向社会,走向他们广袤的人生征程。
    无论是一百年前到内蒙拓荒造就如今“鱼米之乡”河套胜景的王同春;四十多年前扎根下西渠贫瘠山村,在那块文化沙漠上培育出知识森林的王思明;还是立志一生倾心教育的“王教育”,他们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走出贫瘠,走出困境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杰说:“王明亮校长立身教育安天下,这种精神是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利国惠民的大好事。”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我们民族赖以繁衍,赖以生存的最可宝贵的民族之魂。
 

(文∕梁福香  图/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