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安华西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明亮同志
王明亮同志,男,1968年5月出生,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西安华西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杨凌华西教育投资学团董事长、西安高科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陕西红河谷老年文化大学理事长、西安市收藏协会会长、杨凌维利特农科基地投资公司董事长。2002年担任西安华西大学校长至今,曾被评为“优秀民办教育家”、西部大开发“百佳开拓者”、“2005年度中国教育改革十大风云人物”、“辉煌十五突出贡献人物”、“CCTV2009年度十大三农人物”、“中国公益大使”等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普通一员,他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青春热血都倾注在中国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事业上,开辟了民办院校“教育扶贫、信贷助学”的先河,创立了“军事化管理+社会实践+自主创业+强健体质”的高校管理华西模式,以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强己、富家、兴国”的现代大学生为己任,率先在全国高校教育界推出“零学费”入学,先后累计帮助5万余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大学学业。切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华西大学跨越发展的开拓者。2002年6月,在他的带领下,华西大学进驻蓝田县原向阳公司研究所,在一座占地300余亩的旧址上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同年,首推“教育扶贫、信贷助学”扶贫扶助机制,在校生人数突破2000人;2003年底,华西大学进驻宝鸡红河谷校区,自筹资金,植树造林、整理河道、美化校园,奋斗3年,终于将一座破败不堪的废旧场所改造成了风景优美的生态校园。2004年,华西大学在《解放军报》上推出退伍军人助学工程;2005年,推出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助学工程;2006年,在《中国妇女报》上推出春蕾女子助学行动;200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要闻版“人民论坛”就“华西现象”发表重要文章:《多想想大学精神的含义》;2008年,华西大学推出千县助学工程;2009年,在国家农科城“杨凌示范区”征地千亩,打造现代高等教育学府,且推出“百业兴农”项目工程,为学生特色创业提供平台;同时加大教育扶贫投入,打造“万人助学工程”,其中扶助四川籍灾区学生一千名;2010年,华西大学推出“零学费”入学;5月19日,在“第四届全国民办教育家大会”上,西安华西大学荣获——“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7月31日,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节目以67秒时长报道华西大学教育扶贫事迹;10月1日,陕西杨凌校区开工建设……
“教育扶贫工程”推出至今,已扶助5万余名贫困有志青年完成了大学学业。九年来,华西大学占地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0余亩的一个校区,发展成为现在的占地3000多亩的三个校区;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两万多人;固定资产由原来的不足五万发展到现在的两亿,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单位”、“优秀考点”、“全国民办扶贫示范大学”、“陕西省十佳诚信示范单位”、“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延安精神传播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王明亮校长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华西大学有了今日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发展。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发展蒸蒸日上,每年都有新的成就、新的惊喜、新的突破、新的飞跃。
——自立自强现代人才的塑造者。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每位师生仪容仪表必须端庄整洁大方,每天上午进入教学区必须穿西装打领带戴校徽,左手提包,女生不准染发戴首饰,男生不准留长发,禁止吸烟喝酒谈恋爱;坚持每周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每晚观看中央一套新闻联播节目,开展中英文演讲大赛等各种社团活动,这些细微细节的养成教育及规范化管理,使学生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看不到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抽烟酗酒、奢侈浪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生活中的勤俭节约、学习上的拼搏进取、心灵上的充实愉悦、精神上的健康向上。
准军事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青年学子散漫的生活习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同时将教育扶贫思想的内涵拓展延伸到精神扶贫领域。精神扶贫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健康向上、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和感恩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准军事化管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因物质的贫困而导致的精神上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从而从根本上挖掉“穷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站立起来,实现自立自强。
在准军事化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行“大学学历+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健康体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选择第二专业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多年来,华西大学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着有用人才,华西学子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教育扶贫思想理念的倡导者。在他的带动和探索下,华西大学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扶贫”思想理念。早操和军训是体质扶贫思想的具体体现。华西大学的早操是学校清晨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天早上5:40,师生们就要早早的起床,身穿半袖,整齐的来到操场做各种运动,一年四季均是如此。新生刚入学,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体能素质拓展训练。有规律有组织的早操和军训,不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更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团队精神。
社会实践是物质扶贫思想的主要体现。让贫困学生既能上的起大学,还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业,是华西大学遇到的一大难题。8年来,学校经过反复调研和实践,认为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西安华西大学连续6年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大规模参加社会实践,已经和多家优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社会实践证明,它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经济困难,而且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铺平了道路,促进了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季节性用工难题。经济上的独立,使学生脱离了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同时也促进了精神上的独立,必然实现其人格的完全独立。
华西大学自建校伊始,就把“教育扶贫”作为立校之本,以“创办一所学校、振兴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实现教育公平”为己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实践的探索,“教育扶贫”理念从最初的“物质扶贫”拓展到“体质扶贫、技能扶贫、精神扶贫”领域,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扶贫”思想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秉承“教育扶贫”传统,同时赋予“教育扶贫”新的时代内涵,今天,“教育扶贫”思想已然演绎为华西大学校园文化核心,日渐成熟。与此相适应的还有“强己、富家、兴国”的校训、“……让年轻的心不再迷茫……”的校歌、“用延安精神办学,用先进文化育人,用教育扶贫立校,用精神扶贫立身,用信贷助学兴校,用华西模式成才”的办学宗旨……于是,相应的,“感恩、自立、回报、奉献”自然占据华西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师生员工尊敬爱戴的领导者。9年来,他经常告诫自己,校长不只是一个名称、身份,而是一种责任。红河校区迎来第一批学生入住时,条件尚不完备,他便带头把最温暖舒适的房间让给学生;多年来他经常坚持吃住在学校,与学生一起出早操,身着短袖,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实际行动感化着学生;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迅速组织师生交纳特殊党费,为灾区重建家园带头捐款,同时出台减免灾区学生学杂费的措施;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亲自嘱托学校领导到灾区看望慰问受伤学生和受灾群众,并做出灾区学生来华西就读实施优惠政策的决定;师生遇到经济上的困难时,他慷慨解囊;冬天来临,他走访慰问困难学生的家庭,送去温暖的关怀和问候;教师婚礼时,他送去浓浓的祝福;为了使教职工安心工作,他倡导兴建了幼儿园和校医室,派校车接送上学的教职工子弟,解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为了解救陷于传销窝点的学生,他组织队伍勇敢同不法分子周旋;每年春节,他都组织学校领导,去学生社会实践的企业看望慰问学生,同他们一起过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对师生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大爱,以人为本,润物无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强大的爱心海洋,滋润着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田。他的电话,华西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渐渐的,学生们都养成了有困难找校长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感觉到踏实,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校长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者。他是民办高等教育行业中培养的首名中共党员,又牵头成立“中国共产党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委员会”,三年来培养、发展中共党员1100余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7000余名,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党的思想在民办教育更广阔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从事民办高等教育行业22年,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高校的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民办高等教育工作创业办学经验,他继承延安精神,不等不靠、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力挽狂澜,战胜无数困难,努力开辟创业基地,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社会实践道路,推进“教育扶贫、信贷助学”机制,完善办学思想理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西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空白。他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爱岗敬业、甘为人梯,踏实肯干、作风朴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为贫困学子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诠释着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的真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精神也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同他一起,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