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华大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华大概况     新闻资讯     党团工作     教务教学     院系设置     招生就业     校长在线     网络服务
 
 
 
新闻资讯
   华大新闻    通知通告    图片华大  
传承国学经典 指引未来人生
2010-11-20
    11月15日下午,国学研习社在一号教学楼1121教室隆重举行首届国学演讲赛。党委副书记兼国学社顾问冯晓方、校区主任穆耀辉、财务总监兼国学社顾问张宝珍、办公室主任寇峰山、教学督导兼国学社指导老师李尚义、校团委书记焦科社、学生科科长毕红磊、社联会指导老师韩浪、财富学院教学科科长梁秋光、国学社指导老师李晓奋、贾智等参加了本次活动,此次演讲活动的主题是:“传承国学经典,指引未来人生。”
    校区主任穆耀辉为本次活动致辞,他在致辞中说:悠悠中华五千年,国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国学研习社是我校第一个倡导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社团,本次演讲赛也是该社团第一次组织这种类型的活动。这次活动把国学和校训相结合,这很有说服力。 本次演讲构思独特,思路创新,内容充实,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此次演讲有两个亮点,一是演讲主题贴近实际,把我校校训中的“强己、富家、兴国”和国学联系起来,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对我校的校训作了全面解读。二是稿件取材广泛,内容充实。从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我校的“强己、富家、兴国”,从《易经》的解读、评国学论孝道、家庭人伦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等无不包含,参赛选手以精彩的表现和强有力的感染力引起了到会师生的共鸣,博得了阵阵掌声。
    活动过程中国学社顾问张宝珍总监为国学研习社新聘顾问赵飞、寇峰山,新聘指导老师梁秋光颁发了聘书。国学社指导老师、教学督导李尚义为本次活动作了点评。他从活动的筹办到演讲稿件审核确定向大家作了详细说明,在确定演讲人选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和“择优录用”的方式。
    最后党委副书记冯晓方作了总结讲话,他说:听了以上8位同学的演讲我很受启发,我为国学社能举办这样的活动感到高兴。冯书记最后就国学的学习方法向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三点看法:一是潜行研读,持之以恒。国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学。二是国学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同学们在学习时切忌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我们要抓住一个点,一个方面慢慢理解,深刻体会,才能悟到能其中的精髓。三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家在学习时要取其精华,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我们才学得有意义,有价值。
(宣传部供稿)
穆主任为活动致辞
国学研习社成员合影

附:国学研习社部分演讲稿
 
“强己”新解
 
    信贷助学让无助者有助,教育扶贫让有志者成才。西安华西大学将“强己、富家、兴国”作为校训,是把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了现代解读。既秉承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人我和一、身心合一”的优良传统,又对儒家学说做了现代解读,剔除了糟粕,继承了精华。“强己、富家、兴国”源自《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修身变成了华西校训中的强己,“齐家”变成了校训中的富家,“治国平天下”变成了校训中的兴国。
    让我们先看“强己”吧,“强己”既是对“修身”的继承,又是对“修身”的超越。在儒家看来“修身”的基本内涵有三:一是“修养自身”,既修正自身素质中一切不符合正道的诱惑。《中庸•修身》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抵制各种外界诱惑,便是教化。
    二是“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开始。修养德行是教育的根本,以“修身”为本,才能向圣贤看齐,才能在政治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三是“修身”是个人的一切行为之“本”,是认识的至极。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端正了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苛求别人,便无怨心,不怨天、不尤人。而要做到以上三条,其实现的途径亦有三条:一是认真学习圣贤德行,向目标看齐;二是加强自身修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通过诚心、正意,消灭一切非分的欲望;三是参加社会实践,并对实践的结果进行反思,保存善念,去除恶意。
    我校校训的“强己”不仅是对儒家修身的全面继承,而且也是对“修身”的时代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强调了“强己”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强己”就是“强化自身素质”。砥砺德行,修养身心的最终目的就是强化自身的素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教育可以“改变一般人的本性”。可见,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化的过程。马克思还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化,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亦即迈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步。杨叔子院士前不久说过,“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应用文化与传播文化,是高等学校要承担的四个任务。”因此把“强己”作为华西大学的校训,就表明了华西人要向中国的圣贤们学习,以“修身”为本,要把提升自身素质,至诚尽性作为修身的根本。同时,也表明华西人要在“修身”的同时,加速实现文化的转化过程,传承、创新、应用和传播人类几千年的文化成果,为创造中国式的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其次,“修身”变成了“强己,”体现了华西精神中的特殊内涵:“改善自我”、自助者天助,是适应社会大转型的时代需要。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孟子说过:“言行非礼义,谓之自暴也,”“修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王明亮校长多次讲过我们资助的是“贫困有志青年”,对于无志改变自身命运的人,只好由他去吧。因为提升自身素质,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处在全球化的竞争时代,我门必须要有一套与人竞争的“绝活”。这个绝活,既有“以德服己,以德服人”的内容,也有善于与人沟通、善于化解多种矛盾的技巧。
    再次,“修身”变成了“强己”,突出强调了身心素质的极端重要性。竞争必然会有压力,且压力与日俱增,势必给每个竞争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实践多次证明,凡身体强健、心态健康者,才能面带微笑,胜不骄,败不馁,一往如前的向最终目标冲去;凡身体虚弱、心态游移、患得患失、怨天尤人者,必然会有小胜失态,遇败而退,一时天塌地陷,最终大败而回的结局。华西大学的早操严管,几十年如一日的栉风沐雨、独立寒冬,奠定了学子们的钢筋铁骨;学生中的“送温暖工程”,从校长、院长、教师到班主任、公寓管理员等,“全方位、一体化的大爱工程”,铸就了莘莘学子的“仁者”风范。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校训中对“强己”的要求呢?首先要学会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必须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志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读书时就有“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的志向;开国总理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韩国总统金大钟从小家里很穷,但他困顿中不坠青云之志。上中学时,15岁的他对着镜子每天打扮得优雅得体,干净利落。出门前照着镜子对自己微笑,为自己加油,我要成为总统!57年后,72岁的金大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其次要养成热爱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古人有“囊莹之车胤、趁月之江泌、悬梁之孙敬,”宋朝伟大的文学家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世界文豪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学们,我们只有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我们的大脑才会充实,我们的视野才会宽阔,我们的思想才会先进。
    再次要注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最佳方式,毛泽东曾强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要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华西大学从日常的管理、早操及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条件。早操强健身体,学习增长知识,社会实践使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学以致用,用于所学,使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让无志者有志,让有志者成才。同学们!我们的未来无限美好,我们的道路漫长曲折,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我们只有把立志、学习、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强己。最后让我们共同铭记“强己、富家、兴国”的理念,为自己加油,为家庭争光,为社会奉献!
曹甲丽作《“强己”新解》演讲
 
 
“富家”新解
 
    华西的学子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我们之所以选择华西这个高等学府去深造,正是选中了它把“富家”列为校训之一。“富家”来源于儒学的“齐家”之说。那么,“齐家 ”在儒学眼里都有那些内涵呢?通过我对国学的解读,我认为:“齐家”主要有两重内涵:一是“家庭和睦”,二是“治家有序”。
    先说家庭和睦,明代有个官吏叫郑濂,家有七代同堂,总计1000多人。明太祖朱元章想测试一下郑濂的治家方略,特意给他家赐了两个梨。1000多口两个梨怎么吃?郑濂说:皇上赐梨于我,是对我家的最好嘉奖,全家人都应该尝尝它。于是,郑濂给大缸加满水,把两个梨切片泡入,之后让全家1000多口人都喝到了梨汁,这就避免了吃多吃少的纠纷,体现了一种治家艺术,使得家庭永远和睦相处。人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和谐,这是“齐家”的第一个内涵。
    再看“治家有序”,有序必须靠弘扬家庭伦理来实现,这就是儒家强调的“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父子有亲”,是讲父慈子孝,父母要对子女充满爱心,子女要对父母将孝道。《大学》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好吃的先让给父母,不能让“小皇帝”独霸。毕淑敏说过“尽孝”要趁早,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尽一份孝心。“夫妇有别”,是说夫妻之间在家庭责任上要有分别。夫妻之间当然要相爱、相知、相伴,但在教育子女上必须要分别负起责任来。丈夫有四个本分:扶持妻子、教育孩子、孝顺父母、扶持社会;妻子要“相夫教子”,要对家庭负责、对丈夫负责、对后代负责。繁体“爱”字是“受”与“心”的合成,即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才叫“爱”,不能以爱伤人、以爱控制人。婚后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对方,只有欣赏才能相知、相爱,相帮。长幼有序即长幼之间要有人伦秩序、要尊老爱幼、敬贤近仁。核心是“兄友弟恭”,三字经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其中”。儒家认为,实现“齐家”的途径就是行仁讲义。
    华西大学把儒家的“齐家”变成了“富家”,列为校训之一,其超越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是把“富家”当作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既符合人的本性又体现了现代大学生的孝亲意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家庭不富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而中国特有的人口国策,造成了“8—4—2”的家庭结构,即8位老人,4位准老人,两位父母都在爱同一个孩子,人说;“溺爱无孝子”,受宠的孩子必定不孝,有很多子杀父,子杀母的丑闻在报端披露。要使子女尽孝,首先必须使家庭富裕,让父母衣食无忧,养老无忧、疾病无忧。市场不相信眼泪,父母疾病而无钱医治,不是显得我们大学生太无能了吗?我们的华西学子就是要让“贫贱夫妻百事哀”成为历史!要让自己的家庭首先在自己的手上富起来,我们是21世纪贫困的一代,不过是评判贫困的标准变了,我们的父母不可能为我们买车买房,我们只有通过自己内心的强大而改变自己的未来,让自己的父母真心的为自己的儿女骄傲!
    二是把“富家”作为校训,也是对80后、90后学生的责任意识的考验。家庭和睦的根本在于家庭的经济基础,充足的物质生活是维持家庭运转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没有理由把自己排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外。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征程中,华西的学子应该首当其冲,带头建设自己的家庭,实现“居有其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有所教、亲有所靠”的理想。可见“富家”这是一种历史责任;“富家”,也是一种时代要求;“富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的华西学子绝不做“啃老族”,绝不当爬在父母背上吃“先人”的孬种!靠自己站起来,用自己的双手站起来——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三是用“富家”取代“齐家”,体现了华西学子以实际行动反对两级分化,志在捍卫社会公平的正气与豪情。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中华文化主张“若为国者,必先富民,”儒家主张对百姓要“先富后教”,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级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孟子主张“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当我们的家庭有了自己的恒产后,进而上升到社会的中产阶层之后,我们的整个社会不就多了一份稳定的根源吗?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凡是民富国强时,社会总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一种其乐融融的社会风气,如果出现家贫国富,甚至民贫国弱的时代,则往往导致烧杀抢掠,人吃人的悲剧重演。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农村青年去城市创业,那些跳出农门而进入城市奋斗的农村青年,也发誓永不回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大学决定推出“百业兴农”的宏伟计划,为华西学子的就业和创业指明了方向。王校长在农高会的宣传中已经提出了“要发展20万亩粮油开发基地,10万亩土豆、猕猴桃、红枣等3个种植基地,”以及1万亩药材、水产、蔬菜、苹果和优质种苗等4个生产基地,同时要组建1个百亿产业集团公司、100个亿元农业公司、1000个千万元农业分公司,培养一万个百万青年创业家。
    同学们,我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对家乡的环境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学校鼓励支持我们去农村就业,去农村发展,这是明智之举,也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我们应该积极加入到“百业兴农”的创业热潮中,为自己、为家庭、为中国农业的振兴而去创、去试、去拼搏吧!
 张翼作《“富家”新解》演讲
 
 
“兴国”新解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最重要、最根本、最具落脚点意义的是“治国、平天下”。而华西大学的办学者却把“治国,平天下”演绎为“兴国”二字,作为校训之一。我想利用这次国学交流的机会,谈谈我对“兴国”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兴国”校训涵盖了“治国、平天下”的原始意义,在儒家看来“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主张治国要行“德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义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策、法律、刑法来管理人民,人们虽然可以不去犯罪,但他们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和礼仪来约束人,人们不仅有廉耻心,而且还会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孔子曾慨叹:“苛政猛于虎。”季康子请教孔子说:“当官者把无德的坏人杀掉,亲近有德的好人,结果会怎样?”孔子说:“你治国怎能用杀戮?如果你一心向善,那么百姓自然会跟你向善。”官风正了,小人也会学好。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二是统治者首先必须对老百姓讲诚信,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对老百姓一定要讲诚信,国家才能真正治理好。社会风气的好转,关键在于统治者要以德服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德而立,为善从之。” “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三是“平天下”就是向“大同世界迈进。”做到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推己及人,物质丰富,天下太平,文明传扬。而在“大同世界”到来之前,国与国之间应该用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心态来解决国际争端,《礼记》中就有“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的世界主义思想的端倪。
    其次,“兴国”校训在全面继承了“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的内涵之后,又从以下三个方面大大超越了儒学的思想。一是继承了老一辈革命家“振兴中华”的宏图大志,使“兴国”的客体变广了。兴国就是“振兴中华”,尤其要恢复中华的传统文化。但是它又不仅仅是文化的复兴,而是“四位一体”的全面振兴,即一是经济振兴,构建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二是文化振兴,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三是政治振兴,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四是社会振兴,构建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这其中也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兴国”的主体变大了。儒家把“治国、平天下”的主体只限定为统治者,正如《左转》中所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而我们华西的“兴国”,却秉承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把“兴国”的主体从统治者扩大到当今的知识分子、青年学子以及普通老百姓。振兴中华要靠知识阶层的出谋划策,要靠当今大学生推波助澜,更要靠普通老百姓的身体力行。三是“兴国”的范围变宽了,我们不只要使中华名族赢得未来,而且也要让整个世界,让全人类都能赢得未来,真正实现胡总书记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想。
    “强己、富家、兴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层层递进,步步提升,一个比一个更恢宏、更艰巨。但说到底,“强己”其实是三者中最艰难的一个。它是富家和兴国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自己真正的强大了,才有可能逐步完成富家和兴国的美梦。华西大学的办学者们敢于把“富家“提出来作为校训在全国还是第一家,我真为华西大学的创办者和决策者而自豪,尤其是为华西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而折服。从这里,我体会到华西精神的构成似乎应该是:教育扶贫——为公平而战的正气;艰苦创业——靠自己奋斗的豪气;有胆有识——不断创新的虎气;牛劲拼搏——坚忍不拔的勇气;适时应变——睿智育人的灵气;坚持严管——着眼未来的慧气!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牢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牢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胆肝两昆仑”的就义观,以及林则徐“苟利社稷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观,把爱国、爱家、爱自己的满腔豪情化为“强己、富家、兴国”的滚滚热浪,为华西争光!为自己争气!为家庭奋斗!为国家添彩!为中华振兴!
孙利平作《“兴国”新解》演讲